听新闻
放大镜
清华大学!我院检察官开启学习充电模式!
2021-10-26 16:27:00  来源:昆山市人民检察院

  张杰,昆山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曾获江苏省优秀公诉人。今年9月,他有幸进入“清华大学优秀检察官法学硕士班”攻读刑法学硕士学位。入学虽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但置身于清华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回顾去年报名以来一年的时光,收获良多,感慨良多。

  化作园丁,静待花开

  我去年将报名表上报之后,就进入了一年当中最为繁忙的阶段:结案、演讲、写文等等,都集中在了报名后至考试前的两个月期间,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裸考”。幸运的是最终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公诉人班学习。回头想想,平日的努力学习能在今日以这种意想不到的状态予以丰厚回馈亦是幸运。

  技多不压身,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学点东西,不一定那么功利,即便发自纯粹的喜欢,日积月累,形成能力,也许就会在某时某地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报以丰厚回馈。一如园丁,只需好好照顾你的花,也许不经意间就会开出一个灿烂芳华。

  学以致用,自我蜕变

  记得在一次公诉业务竞赛集训时,苏州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王勇就讲过,要经常性地把法律、案例和理论放在各种场合下使用,只有经过不断的运用、打磨,才能逐渐变为自己的东西,成为身体的一部分,真正成为自己的能力。

  8月31日,周光权老师做了一场关于《法学的智慧——法律人的论证与说服力》的讲座,专门提到公诉人班的同学通过一年的读书、写作、案例讨论等等,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具体案件有效对应,成为更高水平的司法人员。

  “法律人的全部技艺在于论证。”只有论证严谨、逻辑严密,才能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公诉人最为核心和重要的底层能力,就是论证和说理能力。之前在办案过程中,经常会有一种痛苦的体悟,就是感觉案件这么办很有道理,但是无论如何就是讲不清楚。感觉是对的,但是道理说不出来。公诉人不能只凭感觉做事情,要能论证清楚,会讲道理。刑法理论正是一套完整的说理工具。

  对于公诉人而言,这一年最关键的就是结合自己的问题与困惑,以及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局限于量的累加,更加注重质的蜕变。要努力加深对刑法理论和法律规定的理解,更快地把理论知识和真实案件对应上,学而经世致用,将已有的知识彻底融会贯通,在实践中挥洒自如,争取成为一名更为合格的公诉人。

  致知穷理,行健不息

  刑法专业是清华法学院“皇冠上的明珠”。对于法学硕士的课程安排,既有总论的专题讲座,也有前沿问题的集体讨论,更有实务案件的深入探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听”。能来到水木清华,当面聆听几位老师授课,对一名公诉人而言,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而且,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公诉人,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有的同学文字灵动,笔下似行云流水,文章若浑然天成;有的同学笔记功夫一流,几乎能同步转换老师讲的全部核心内容;还有的同学检索能力极佳,就像哆唻阿梦一样,能瞬间收集到所需的资料和工具。有幸结交各路高手,见贤思齐,不断前行。

  与此同时,也有同学开玩笑说:“公诉人班不读会后悔,读了也会后悔”。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清华学风之严谨,足堪匹配其最高学府的声望。刚开学时,周老师就告诉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一年期间,课程连着课程,作业连着作业。没过几天,就真切感受到了。早8点一直持续到晚10点的课程,直逼脑细胞和体力的承受极限,老师也会善解人意地递过来一句“要是实在困了累了,就趴桌上小憩一下,不要打呼影响其他同学就行”。但是,还没有同学真的于课堂上“趴桌上小憩”。当你拖着沉重的身体回到宿舍,却发现有同学在班级群里发信息问“这周是不是要交总论第一次的作业,我才写了不到1万字?”蓦然紧张起来,直到发现记错了截止日期,才逐渐安定下来:原来是因为作业纷至沓来,导致了记忆混乱!惊魂方定,想早点休息,却发现班级群里开始了热烈的“微讨论”,看到同学们有理有据充满逻辑的发言,这种自惭形愧的感觉,会逼着你尽快静下心来,认真参与讨论,虚心向同学们请教。因此,凌晨之后入睡便成为公诉人同学的日常。

  写在法典上的法条,藏在教材中的理论

  需要经过司法人员更多的研读、探讨和适用

  才能鲜活在司法活动中

  写到此处,与各位公诉同仁共勉!

  编辑:钱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