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网事”知多少?莫让网事不堪回首!
2018-07-31 10:32:00  来源:昆山市人民检察院

  被誉为“触屏一代”的“00”后、“10”后,与他们相关的网事也是屡见不鲜。

  案例:

  云南一中学生沉迷王者荣耀无法自拔,盗取了家中8600元买手机;吉林一初一学生用母亲微信转9000元充值玩游戏。

  网络犯罪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是远在天涯,还是近在咫尺?今天检察君就来带你了解一下!先来看看这些真实发生的案例:

  案例1:修改他人账户盗取网络虚拟货币

  小王通过网络搜索,在网站发现了小杨的账户及其个人资料。后小王通过网站的密码找回系统修改了小杨的账户密码后登录该账户,通过交易记录又发现了小杨的另外两个账户,就采用相同办法登录将账户内的虚拟货币通过购买点券的方式,将6.94万元库存兑换成694万点券充值到自己的账户中,后获利3万元。经鉴定,小王所窃取的虚拟货币价值65930元。

  检察官提醒: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王通过非法的方式获取了不正当的财富,其行为已涉嫌盗窃罪,必然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案例2:网购遭遇退款诈骗

  上高中的小宇就在不自觉中被骗了,他在上网查询买的一双鞋的发货情况时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淘宝卖家,并告诉小宇鞋子没货了需要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和手机验证码才能退款,小宇平时网购次数也不多,见对方不仅清楚自己的淘宝账户名称、购物时间和所购商品,还准确说出了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就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了操作,几分钟后当他受到银行发来的扣款短信才知道自己不仅没有退款还被骗了。再拨打对方电话已经关机。

  检察官提醒:

  网络的便捷确实能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购得心仪的商品,但与此同时我们所注册的账号、所录入的个人信息如姓名、电话、住址等都有可能被泄露,这个时候一旦有人要求提供相关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等详细信息的时候,要学会辨别真伪,防止上当受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案例3:校园贷陷阱 坑你没商量

  小杨在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后为了购买装备,三天内他不知不觉就充值了近千元,当他取钱充饭卡的时候,才发现银行卡里只剩下100元钱了。此时,距父母汇生活费还有两周时间,身边的兄弟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小杨突然想起了学校宣传栏上的借贷小广告。广告上“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借款”几个词让小杨颇为心动,“免息取钱”四个字则让小杨下定了决心,小杨想着反正不要利息,先借点钱周转一下,下个月还上就行了。在提供了学信网登录截图、辅导员和家长的手机号码,签了一份类似借款的协议后,小杨就借到了1000元。但没能等到下个月,小杨就开始接到贷款平台的催款电话,而且催款金额远远高于当初借的1000元,电话那头甚至威胁要到学校来。最后小杨受不了这种惊吓,老实向父母交代,立刻把钱还了。

  检察官提醒: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学生党没有多少钱,消费应量入而出,否则将入不敷出。

  网络是个奇妙的世界,但如果不能合理地使用就很有可能误入歧途,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困扰,现在检察官交你几招网络犯罪“防身术”赶紧get起来!

  1. 绿色、健康上网

  2. 保护隐私很重要

  3. 结交网友需谨慎

  4. 面对诱惑需抵制

  青少年上网公约请牢记!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编辑:钱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