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假期时间从事有偿劳动,既能获取一定报酬,又可增加社会经验,成为许多学生甚至学校暑期实习的选择。2017年以来,昆山市检察院共办理涉及暑期工的案件12件25人。经分析,保护机制缺失、劳务派遣混乱、校企管理脱节等致使暑期工权益受损,亟需引起重视净化社会实践环境。
一是实习渠道滋生非法使用童工。每年的寒假、暑假都是长三角地区工厂用工紧缺季,为此,企业多与学校建立机制,吸纳职业高校学生入厂社会实践。学校为了增长学生见识,也多将实习纳入教学项目。然而,实践中个别职业高校实习生成了不法分子手中的“香饽饽”,部分童工“被成年”后,经组织进入企业工作。
二是异地打工成犯罪目标群体。大量暑期工社会阅历少,且远离家乡,临时性逗留在异地,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敢、不愿声张而“认栽”,基于此,极易会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群体。
三是用工市场混乱埋下隐患。除了由学校统一安排之外,劳务派遣公司等是暑期工求职的主要渠道之一,部分劳务派遣公司、中介公司在选用暑期工时,利用中介费、担保费等名义,通过扣押身份证件等方式,变相收取财物,损害其利益。
四是校企管理脱节导致“连带感染”。实践中,异地实习较为普遍,在学生假期实习期间,学校普遍存在“离校就没有责任”的观念,企业多将暑期工作为临时工,管理松懈,暑期工在“两不管”的真空地带,极易因“哥们”义气驱使,情绪冲动作出出格行为,走上犯罪道路。
针对上述情况,检察机关建议:一是开展联合执法,净化劳务中介市场。建议工商部门、税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全市的招工点和劳务派遣公司进行全面排查,对不具备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等的,涉嫌从事非法中介服务的机构实行零容忍,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二是建立责任机制,强化校企管理衔接。探索建立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对接的学生实习综合服务平台,强化信息公开,畅通维权渠道,更好地服务学生实习。企业实行“接收实习资格证明”机制,明确管理和保护责任;学校在组织学生进入实习企业之前,开展专题法治教育,对于实习期间出现学生违法犯罪的职校和企业,一定时期内限制或者取消其相应资格。三是加强送法活动,护航健康成长。深入开展以案释法,重点围绕接收暑期工量大的企业、工厂,聚焦求职过程中的陷阱与防范、劳动权利的行使与维护等内容,开展法治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提高法治教育效果,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